Friday, June 04, 2004

30年前與30年後的電腦光景

Jakob Nielsen  01/06/2004

我在1974年的時候開始用電腦。當時我還在上高中,我第一次用的電腦佔據了整個房間的空間,可是卻只有5K的RAM。打孔紙帶是最主要的資料輸入方式,操作平台則是一座電子打字機。沒有螢幕、也沒有游標。CPU的處理時脈是0.1 MHz。

儘管設備很原始,但是最早期的電腦比我幾年之後上大學時所用的大型主機還令人滿意。雖然我在最早期的電腦上,開發了一個以文字為基礎的遊戲,但是最早期的電腦,可作的事其實並不多。你可以把最早期的電腦,想做是像房間一樣大的PC,只是可以讓一個人用的電腦。當你在使用時,你擁有整台機器的控制權,你知道電腦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詳細到打孔紙帶的轉動。

雖然更新更大的大型主機,裝有陰極射線管的螢幕,但是大型主機的指令卻很難懂,可用性(usability)也很差。更糟糕的是,因為你完全不曉得大型主機在做什麼,使用者和電腦的關係變得很疏離。例如你下了指令以後,可能要過了一段時間,你才有辦法得到結果。你沒有掌控大型主機的感覺,基本上你就像一個在超越人所能理解的神跡前的懇求者。

在PC革命之後才開始用電腦的人,不知道集中式大型主機的使用經驗有多可憐,即使是今天最糟糕的PC,也比大型主機來得好。

對我來說,從比較透明化的小電腦,轉到和使用者隔絕的大型電腦,開啟了我對可用性的狂熱。我知道使用電腦可以是一個美好的經驗,而且我希望使用者擁有主導的感受,電腦的控制權應該還給使用者。

在可用性的發展上,記取集中式大型主機的缺點有其價值。在網路日漸強大的同時,我們必須讓使用者居於主導地位,我們必須在前端保持一個強大的使用者介面,平衡後端的功能。

2034年的光景

如果我保持目前的健身計畫,我大概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用到30年之後的電腦。根據摩爾定律,電腦的運算能力,每18個月會加倍,這就表示在2034年的時候,電腦的運算能力會比現在高100萬倍。根據Nielsen的網路頻寬定律,如果頻寬每年會成長50%,2034年時,頻寬將比現在高20萬倍。在2034年,我將擁有3PHz的CPU、1 petabytes(terabytes的1000倍)、0.5 exabytes(gigabytes的10億倍)的硬碟,上網速度則會達到每秒0.25 terabit。

電腦規格可能會有一些不同,除了單單只是在時脈上跟隨莫爾定律的發展,我們可能看到單一CPU發展成多CPU的設定,我們也會看到智慧塵(smart dust)或其他經由高階電腦架構所組成的運算能力。不過使用者應該不用管這些細節。

在2034年時,我們將可擁有相當好的顯示器,解析度將可達到20000 x 10000畫素(我面前螢幕2048 x 1536的解析度,比起來就可憐得多)。解析度的增加看起來令人興奮,不過我所預測的200倍成長,算是相對保守的數字。根據歷史的經驗,除了電池之外,顯示技術可能是電腦技術最難有所成長的瓶頸。

使用者該怎樣使用petabytes的記憶體和terabits的頻寬?現在的確很難想像,不過我不認為我們在應用上會有什麼問題。我們會用一半的儲存空間,將所有的資訊進行檢索,讓我們可以馬上找到我們想要的資料,正好可以捨棄慢吞吞的Outlook搜尋功能。

很大比例的運算資源,將提供自動診療軟體(自動根絕病蟲或適應環境的變化)等電腦防禦機制之用。我們也會用這些軟體,阻擋使用「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假造老闆信件,要求開啟附加檔案的攻擊。

2034年的電腦遊戲將會提供模擬世界,以及和電影單線情節發展不同的互動敘事方式。對於新的娛樂來說,最簡單的一項發展,就是採用高解析度動畫,即時著色的人工智慧人物。雖然要讓每個使用者都有各自的故事還比較難,但是一旦問題可以解決,新的使用者介面,就可以比現在電腦遊戲吸引更廣大的使用族群,電腦遊戲不必再侷限於舊有的固定結局和簡化環境。

即時沒有完整的人工智慧,電腦也不會以被動等待命令的方式和使用者互動,電腦將會採用手勢姿勢、實體介面、多裝置介面、和高階平面顯示等豐富的使用者介面,來吸引使用者。

我們的電腦將可記住我們在網路上看到和完成的每件事,一個小時的資訊,如果以HDTV方式儲存,大概會花掉硬碟空間的2%。

科幻小說的作家在預測未來發展和人類存在上比我厲害的多。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從打孔紙帶到網頁,再到百萬畫素顯示器只是使用者介面演進的一小部分,如果我們將使用者的需求放在心中,然後好好利用電腦的運算資源,未來一定會有更好更刺激的進展。(黃晨哲)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89862,00.ht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