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5, 2004

從亞馬遜書店書評烏龍事件談起

陳佳靖

世界知名的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其加拿大分站Amazon Canadian於月前捅出大紕漏——系統竟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洩露出書評者的真實身份,此事立即引發出版界的軒然大波。

亞馬遜網站中的「匿名書評」(anonymous book review)功能,原本最為使用者與專業人士所樂道。任何人皆可對任何書發表任評論,且評論者受網站系統的匿名保護,身份無洩露之虞。許多文化評論者與智識份子對此設計頗表讚賞,咸認匿名設計有助於消弭個人身份差異,任何人得以暢所欲言。同時,公開發表的管道不再為少數媒介龔斷,俾益多元文化的衝撞與思辯間的透明化。

然而,亞馬遜書店此次的烏龍事件卻無意觸碰出書評界的黑暗面。倒沒有太多人跳出來追究亞馬遜該負的責任,因為大家都太忙了——每個人都扮起了偵探,忙著查探某一個ID背後究竟是誰。令人駭異的是,許多知名作家竟然網上變身,註冊不同的ID來吹捧自己的新書、給予「五星」的最高評價。

約翰.瑞契(John Rechy)大概是在此次事件中,最受注意的一位作家,。因為他早已不該是為了出名而不擇手段的小牌新人。瑞契的著作不但曾以「City of Night」不僅長銷書市,他本人更得過「PEN-USA West」終生成就獎。瑞契也被發現化名上站,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還笑著承認化名上站一事,不過此事——他認為在網路上,每個人都在做一樣的事,不給自己多打幾顆星星,書實在是賣不出去。

被「逮」著的作家當然不只瑞契一人,更別提作家們所動員的「親衛隊」或是「親友團」了。他們只吹捧自家的書、攻擊別人的書、然後與其他的親衛隊/親友團展開攻防戰事。作家們化身上網最常使用的理由是:因為別的作家化身上網攻擊他們,所以他們只好也如法泡製,以牙還牙,伸張正義之餘,還可以示範什麼才叫做有品味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許多評論者都認為匿名功能實在太吸引人,誘惑出內心陰影,對所有看不順眼的事暢所欲言、口誅筆伐。匿名固然可以保障所有人的平等發言權,但完全的匿名卻同時取消了信任。至少在亞馬遜的書評區中,很可能誰也不再相信誰了。

匿名所引發的思索自然不是什麼新鮮事。在組織溝通(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學門中,很早就對於「團體決策輔助系統」(Group Discussion Support System,GDSS)進行過大量研究。在早期,大多數人都認為匿名設計的GDSS可以弭平組織成員的身份,平起平坐在系統中溝通,獲得良好的決策結果。然而許多研究卻發現,完全匿名的GDSS系統並無法保障溝通效果。尤其是完全匿名所引發的失序、猜疑、混亂,反而拖累組織決策的效率。

匿名本身自有其不容忽視的優點。如前所述,匿名確實能促進成員的平等發言,在網路上,廣大不同的意見也藉此有了能見空間。然而這樣的優點必須要謹慎思考,納入整體系統的設計,方能發揮效果。例如某些研究發現,將GDSS採取兩階段設計;。第一階段以匿名方式腦力激盪,其後再以具名方式進行討論決策,此舉更有助於創意發想與決策品質。而亞馬遜這一類的網站,更應該思索如何控制匿名的消極功能,而將其正面功能導入行銷模型中,以維持得來不易的讀者信任度、降低不良資訊的傷害。

fr.: http://www.find.org.tw/0105/focus/0105_focus_disp.asp?focus_id=255

Friday, May 14, 2004

Longhorn搜尋技術延後

CNET新聞專區:Mike Ricciuti and Martin LaMonica  2004/05/14

比爾蓋茲希望在企業網路上推出全方位搜尋功能的夢想可能只能留待2010年前才能實現。

微軟伺服器開發部門資深副總裁Bob Muglia向CNET記者表示,下一版Windows作業系統Longhorn的先進搜尋功能至少要在2009才會就定位。

這項搜尋技術名為WinFS,屬於Windows檔案系統的add-on(附加)程式,可讓用戶更輕鬆尋找資訊,比如文件、e-mail訊息或多媒體檔案,搜尋範圍涵蓋PC本機與網路上資料。

微軟其實已經計畫在Longhorn的用戶端版本上加入WinFS,預計2006年中開始出貨,Mugilia表示WinFS將會加入Longhorn的伺服器版本中,預計2007年亮相。不過,「部分WinFS的功能還不完全,因此無法完全適用在高容量的企業伺服器上。」他說。

換言之:Longhorn出貨時,WinFS將無法全面用來搜尋企業網路上的內容。「你可以把WinFS當作群組之間協做的伺服器,但若要支援上百個用戶,那就要等更新版的出爐了。」Muglia如是說。

Longhorn出貨時間不斷變更也進一步顯示微軟對於該作業系統的目標可能力有未逮,此外,Longhorn一連串變革也已經開始進行。除了WinFS已經縮減規模外,另一項代號Indigo的重大功能則會提前推出,可能在Longhorn之前,Muglia表示。

微軟斷斷續續開發WinFS技術已經有十餘年時間,這項由比爾蓋茲意志主導的搜尋概念在1990年代初期就被提出,意在解決困擾電腦產業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如何快速找到資訊,而不必理會該資訊位在何處或屬於何種格式?這類搜尋技術被視為是一個強大的銷售工具,可讓微軟說服企業與消費者更新到Longhorn。

不過這項計畫顯然太過龐大,上月,微軟Windows開發部門主管Jim Allchin便已經預告部分Longhorn功能將會縮減,以便加速開發過程。

Muglia承認Allchin當時所講的就是WinFS的部分。「企業級的檔案系統必須有某種程度的成熟度,我們還得加油。」

IDC分析師Al Gillen表示,「Longhorn還早得很,功能配置應該還未完全底定,這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我認為連微軟也還不確定哪些還有可能先淘汰,哪些要先加入。」

微軟的推出時程主要與該公司的Software Assurance授權計畫息息相關,該年約制的授權合約中包含更新至新版的選項,Gillen表示客戶繳付年費才能獲得固定更新程式。「許多客戶都以能否獲得更新版程式來看到Software Assurance計畫的成敗。」

雖然部分Longhorn功能會縮編,但至少代號Indigo的通訊系統可提前在Windows Server更新中就先亮相,此一通訊軟體可簡化不同系統之間的互通性。

「Indigo網路服務技術可在Windows Server 2003與Windows XP用戶端上執行,未來在Windows Longhorn推出後則會直接內建。」微軟伺服器與工具部門資深副總裁Eric Rudder表示。

微軟目前還在考慮是否要推出一版內建Indigo通訊軟體的中繼版Windows,Mugilia透露,但還得看Longhorn伺服器測版的進度,此一測試版預計明年上半年推出,而要趕在2005年下半年的Windows Server 2003 R2更新版加入Indigo勢必來不及。(陳奭璁)

fr.: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089504,00.htm

MCI:網路電話是未來

CNET新聞專區:Marguerite Reardon  2004/05/12

重新改造後的MCI希望藉由網路電話及數位新技術讓公司走出破產陰影。

MCI從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破產案中復出後三週,MCI執行長兼總裁Michael Capellas週二表示在賭城展開的NetWorld+Interop貿易展裡,於大會堂上與工程師和廠商見面。自從破產重整之後,Capellas第一次公開演講,演講內容焦點放在MCI的未來,對於財務的損失則隻字未提。(週一,前身為WorldCom的這家長途電話公司財報出爐,第一季虧損3.88億美金,擬裁員7500人。)

Capellas對大家表示,IP(網際網路協定)正在整合,而擁有380億美金數據導向(data-oriented)網路的MCI,有絕佳的市場位置趕搭這波創新浪潮,未來語音流量(voice traffic)將與數據流量採用相同的網路。Capellas表示,語音電話和影像不需要再採用分離的網路,因為這已經成為IP網路上的應用了。

遊戲規則正在改變,他表示,「語音、數據、音樂都已經數位化,人們都希望能夠存取這些內容。但這些在網路上全都只是封包(packets)。在IP網路上,所有的封包都一樣。」

Capellas表示,走向IP的動力來自於大家都希望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進行通訊。行動(mobility)正在普及,但這不只與無線技術有關,他表示。反而,大家所想要的是要能夠從各種不同的設備上來存取內容和應用。

在MCI策略裡,其中有一項就是擴充公司的網路,目前已經遍及六大洲140國。週一,MCI宣佈,已在中國及印度擴展了MPLS(多重通訊協定標籤交換,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網路。

同時MCI也正加緊合作聯盟。週二在專題演講開始之前,MCI宣佈與微軟合作,進行VoIP(Voice over IP,網際網路協定電話,簡稱網路電話)技術與協作工具的開發及整合。

「我們知道幾乎每個人都用Windows。」Capellas在演講中表示,「我們希望提供大家簡單好用的協作工具,因此和微軟合作很有意義。」

Capellas重申,MCI將在明年底以前,把所有的流量──包括傳統的語音流量,放到單一、整合的IP網路上。而針對MCI是否有意將VoIP事業從現有電話服務中獨立出來的問題,Capellas表示:「是的,我們會。但過去幾年來我得到一個教訓:在技術的轉變過程當中,如果你不願讓自己的事業自相殘殺,別人就會幫你做。」(郭和杰)

fr.: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089466,00.htm

.NET與J2EE只能是敵人嗎?

台灣微軟產品行銷經理 許建志  2004/05/10

上期文章談及目前多數企業內系統多是多層式的架構,可分為展示層、中介層與資料層。因此,整合便會在這幾層之間產生多種連接點的組合。其中,中間層技術整合最為複雜,包括展示層到中介層(P to D)、中介層到中介層(D to D)等。過去幾年間,許多廠商所建構的元件技術與標準即是用來協助於企業內部建立各種分散式系統,包括有:


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DCOM):微軟讓那些使用COM規格所撰寫的元件可以進行分散式應用,並讓元件在遠端機器被呼叫。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這是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所提出可跨越不同廠商進而統一分散式系統技術的規格。

Java Remote Method Invocation(RMI):Java v1.1.x的核心規格,允許用Java所撰寫的元件可以被分散至其他機器或是行程中。

雖然如此,這些技術基本上還是受限於企業內部,甚至是某些固定的平台之上。雖然微軟提出COM Internet Services(CIS)技術,可讓DCOM透過port 80溝通;另一方面,昇陽也將RMI over Internet Inter-Orb Protocol(IIOP)納入Java規格,但對於那些需要跨越企業內外網路,甚至是進行不同平台間的整合工程而言仍然不足。
幸運的是,隨著企業的需求日增與技術演進,現在我們已擁有多種選擇可輕易地整合.NET與J2EE兩大平台。在目前的技術中,兩者的整合機制可分成三種類型:

底層協定(Wire Level)

這是走低階協定以進行整合的第一種方式。當然,除了「苦工式」整合,也就是自己建立socket或經HTTP通訊協定進行之外,技術人員也可考慮選用協力廠商的產品,例如:Intrinsyc Software的Ja.NET,或是JNBridge旗下的整合軟體等。(前者當然是Java與.NET名稱的整合,後者為Java與.NET橋樑的意思)。

其中,「Ja.NET」可視為Java之上的.NET Remoting(編按:Microsoft .NET Framework內的主要元件)的堆疊實作,而在Java平台上提供Ja.NET的執行時期模組(Run time),可支援TCP/IP、HTTP等溝通管道,也可同時支援SOAP或是二進位互通協定以提升溝通效率。透過此執行時期模組,.NET與Java/J2EE的資料型別不僅可以對應,還能進行雙向的溝通。

JNBridge也是類似架構,透過對應的執行時期模組與代理程式(proxy),.NET程式可以在不需要Java原始程式的狀況下與這些元件進行互通、繼承,並將其視為同一個程式內的.NET元件。以下為JNBridgePro的架構圖:



這類整合方式有諸多優點,包括更佳的互通效率、物件參考與生命週期的控制、支援回呼程式(call back)與事件(event),而能有更緊密的整合效益。但相反的,因為是較緊密型的整合,彈性也會變低。另外,這類整合也通常缺少動態尋找並新增服務的機制。一般來說,對於企業內部不同平台的整合仍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訊息佇列或集線器(Message Queues或Hub)

點對點的整合只適合初期專案,也許利用上述的底層協定方式,或是下文將會提及的Web services進行互通。但是當.NET有N個模組,J2EE有M個模組,要互通就需要建立「N*M」的點對點連線,複雜性與困難度將之提升。因此,當整合進行到一定規模,可以開始考慮採用類似訊息佇列或是集線器等方式進行。

目前可見軟體,如MSMQ、IBM WebSphere MQ、Microsoft HIS、BizTalk Server,或者是Mind Electric公司的GAIA等,都能有效的將整合數量如同集線器一樣減至N+M的狀態。

這類技術概念如同集線器,可以整合不同的介面或透過外掛的Adaptor增加對於不同介面的支援。以Microsoft BizTalk為例,微軟與協力廠商所開發的Adaptor便超過一百個,其中包括SAP、Siebel、Java/J2EE、Web services、SQL Server、IBM WebSphere MQ等相對應的Adaptor。

換句話說,只要把先前.NET的N個模組與J2EE的M個模組各自透過Adaptor「安插」至類似BizTalk Server等具備「集線器概念」的伺服器,即能整合與應用不同元件。

由於不同平台之間的元件是非常鬆散結合的(loosely couple),相依性較低而適合N對M的整合以達到「服務導向架構」(SOA)的目標,這也是此類整合的諸多優點之一。例如,將一個.NET元件經Adaptor串接至某集線器概念伺服器之後,將可用不同的方式存取此元件,也許是經由J2EE、或者是利用Web services,甚至是IBM的MQ Series。如此一來,對.NET元件開發者而言,完全不必擔心未來使用這個元件的對象與技術平台為何。

為滿足進階的需求,這類型伺服器部分也內建安全性、交易、路由器等功能,導入成本當然所費不貲,甚至個別的Adaptor也要分開購買,因而適合有大量整合需求的企業採用。

網路服務(Web services)

前述兩種方式之外,以SOAP為基礎的Web services進行異質平台整合,可說是最具彈性與成本優勢的選擇。雖然Web services的規格在WS-I等國際組織推動之下,仍是「現在進行式」,但對於.NET與J2EE兩大平台進行基本整合與互通而言已是遊刃有餘。目前.NET與J2EE兩大平台都有對應的Web services實作,包括:


.NET:除了提供舊版本Web services支援能力的Web services Toolkit與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開發工具之外,幾乎所有微軟的產品都加入了Web services的支援,包括Microsoft Office System、Windows Server System…等,其他還有如Borland的Delphi 8 for .NET、C# Builder…等。

J2EE:包括有Apache的Axis、IBM的WSTK和WSAD,以及Mind Electric的Glue…等。
其中,Mind Electric將Glue稱為Java Web services的「Turbo Pascal」,意思為用Java撰寫Web services最簡單、最容易入門的工具。除簡單易用之外,Glue可單獨運作或是外掛至不同的應用程式伺服器,包括WebLogic、WebSphere、JBoss等,而其執行效率也比很多其他品牌的應用伺服器所實作的Web services效率更佳。

若從技術細節剖析,透過Glue可以將EJB對外包裝成Web services,並可以和JASS進行安全性整合、透過JMS提供可依賴的訊息機制…等。因此如果只是想單純的加入Web services支援,使用Glue會比昇級應用伺服器更划算。

進行整合的階段

雖然上面介紹了眾多不同整合的技術,但是一旦企業產生異質平台整合的需求,透過Web services先建立一個連接點對點的實驗性專案是比較好的選擇,一方面因為不同平台對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開發容易,另一方面也是最節省成本而能清楚檢視效益的方式。

當然,如果不滿足於互通的效率,或是希望更進一步的進行更緊密的整合,包括繼承、雙向溝通、資料型別的對應等,使用協力廠商所提供的低階整合技術也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一旦整合端點進行到超過一定數量以上,便該開始考慮訊息佇列或是集線器概念伺服器等的軟體,將可以大幅增進異質平台整合的速度。上圖是進行異質平台的選項指引:

在熟悉了這些整合技術之後,下ㄧ期開始將開始說明不同企業透過Web services進行整合的應用案例與分析。

fr.: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089372,00.htm

Thursday, May 13, 2004

Google to sell banner ads

Last modified: May 12, 2004, 9:05 PM PDT
By Evan Hansen
Staff Writer, CNET News.com

update Search giant Google plans for the first time to sell ads that include images, a surprise reversal for a company that has won regard for its pioneering use of text-only marketing pitches and for keeping its home page religiously free of banner advertising.

A posting on the company's Web site describes the new program, which will allow customers to place image, or banner, ads on third-party Web sites that participate in its AdSense program. AdSense promises to place ads on Web pages that are relevant to a marketer's messag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age's content.

The posting noted that Google will not put image ads on its own site for now, but the company said it looks "forward to offering more image ad distribution options in the future."

The image ad program was launched late Wednesday in a beta, or test, version, said Tim Armstrong, Google's vice president of advertising sales. He said the decision to wade into banners came after nine months of interviews with Web surfers, publishers and advertisers, and was based on what he called Google's core mission.

"The noise in the advertising market is really going up over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 he said. "There was a pretty clear signal from advertisers that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use Google's relevance technology for images as well as text. Over the last 14 months, we've been able to grow a network of content publishers (that use AdSense), and the message was to make it more useful."

In just a few years, Google has grown from a start-up to an Internet giant,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an advertising program modeled on the ground-breaking efforts of Yahoo's Overture Services division. Both companies auction search keywords to the highest bidder and ask customers to pay only when Web surfers click on advertisements.

So far, these pitches have steered clear of designs incorporating images, which have been deemed a distraction that would likely diminish the Web surfer's experience. Although it's not clear whether image ads will be coming to Google's own site any time soon, the company is poised to put them to its first test, potentially opening the door for wider use.

The move puts Google firmly into the camp of Internet advertising network providers such as ValueClick and 24/7 Real Media.

Using attention-grabbing methods could help make up for shortfalls in Google's relevance technology, which has not proved to be as clear a winner on ordinary Web pages as it has alongside lists of its search results. Google's Armstrong declined to discuss response rates for AdSense, saying that the company is continuing to innovate to improve relevance and return on investment for its advertisers.

In a list of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describing the new program, Google said it would offer four layouts of varying sizes: leaderboard, banner, skyscraper and medium rectangle. The image ads will be limited to 50KB--much larger than the typical 1KB to 2KB used by text-only ads. Nevertheless, Google said the limit will ensure that the images have a minimal effect on load time for most sites.

Armstrong added that Google will include a "user bar" along the bottom of its image ads displaying the addresses of the sites the ads link to, a feedback button to let people send messages about an ad directly to Google, and an "Ad by Google" label.

Google is looking to expand its advertising programs as it prepares for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that could value the company at more than $25 billion.

The company has already gone well past its bread-and-butter AdWords search engine advertising program.

In recent weeks, Google has reversed a policy restricting the sale of trademarked terms to non-trademark holders and has begun testing a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matching ads to little-used keywords.

Sales from U.S.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will reach $2.1 billion in 2004, up from $1.6 billion last year, according to Jupiter Research. By 2008, sales are expected to hit $4.3 billion.

According to a securities filing, Google generated $961.9 million in revenue in fiscal 2003 and posted $105.6 million in net profit. That marked the third consecutive year of profit for the Web's most popular search engine. During the most recent quarter, which ended March 31, Google collected $389.6 million in revenue and posted a $64 million profit.

Google's image ad program was noted Wednesday by Search Engine Journal, an online newsletter.

"There has been some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Google is getting away from (our) core business, and I feel that we're not," Armstrong said. "The thought from four years ago was to come up with a way to create better relevancy for ads. We've done that with text ads, and that's how we've come to this."

fr.: http://news.com.com/2100-1024_3-5211662.html

Google股權受熱捧,上市將惠及AOL甚至雅虎

Google在今年4月向美國証交會提出上市申請,這也是自從2000年網路泡沫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網路企業上市行為。消息指出,Google上市不僅將使它的創始人財富劇增,而且美國線上也將從中獲益。根據美國線上與Google在2002年達成的一項協議,當Google上市時美國線上將可以優先購買該公司的股票。時代華納日前提交給美國証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文件顯示,該公司旗下的美國線上部門已經行使了這一權利。美國線上已經斥資2200萬美元,購買了740萬股Google的優先股,相當於每股3美元左右。投資者和分析人士預計,當Google上市後,它馬上就會成為一家價值好幾十億美元的公司。而根據美國線上與Google在2002年達成的協議,在此次購買了Google的優先股後,該公司預計也將猛賺一把。到目前為止,Google上市交易的具體日期還沒有確定,對於該公司股票的開盤價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根據美國線上與Google達成的協議,Google的Adwords商業搜索鏈接也出現在美國線上自己的搜索結果中。當有人通過這些鏈接訪問客戶的網站時,Google就將收取一定的廣告費用,美國線上也可以從中分得一部分。這種合作關係為美國線上帶來了豐厚的回報。2003年,美國線上一共通過與Google的合作獲得了2億美元的收入,大大高於2002年的350萬美元。美國線上並不是Google上市的唯一受益者,就連一向視Google為最大競爭對手的雅虎也將從中獲益,因為該公司也擁有Google部分股權。

(資料來源:中華資通科技的ICT新聞網 http://www.ICTNews.com.tw )
fr.: 數位時代電子報

Wednesday, May 12, 2004

數位短片新潮流 人人都是大導演!

【撰文/趙珮菁】

在數位革命來勢洶洶、傳統市場因此崩解重組之際,電影工業也不能倖免地遭受到科技衝擊、數位技術挑戰,勢必要轉尋一條康莊大道…於是,數位化影片取代了傳統膠卷,減少成本支出成為重要課題,短片創作激盪出更多火花,因此,我們正式宣告:「人人都可當導演」的時代正式來臨……

1990年代末期後,台灣已經沒有多少觀眾願意進入首輪電影院觀看國片電影了,電影產業日漸式微,其實,不僅台灣如此,放眼國際,除了少數好萊塢超級鉅片外,能有大手筆大卡斯的製作寥寥可數,大電影時代確實成為過去式。剛好,新力公司於1997年發表了HDCAM數位攝影格式,開啟了數位電影這個革命性的風潮,觀眾閱聽習慣逐漸改變,電影藝術創作者也找到了結合數位技術的新舞台。

於是愈來愈多的電影創作者,開始走另類小眾媒體的創作、非劇情以及短片的製作,DV攝影機、電腦等數位科技讓這個領域的質量上都出現遽變,成為台灣電影最具生命力的代表。為了鼓勵創作,像是金馬影展、金穗獎、臺北電影節等,都保留了讓這個領域的創作者伸展的舞台,至於城市游牧電影節,則是完全屬於數位電影的節慶,參展的作品幾乎都是以短片的樣式衍生出無窮的想像空間。

從零開始 邁步向前走

城市遊牧電影節(URBAN NOMAD FILM FESTIVAL)於今年邁入第三屆了,由EXPO EXTRA主辦、友立資訊贊助,為台北唯一的獨立影展,主旨為推動台灣當地製作短片與數位電影。有趣的是,主辦單位EXPO EXTRA是由兩位外籍記者Sean Scanlan和David Frazier成立於2000年3月,兩位發起人皆在台灣生活多年,致力於推動紀錄台灣的歷史文化,透過鏡頭捕捉一切有關在台灣生活的人事物並留下精彩的片段。

城市游牧電影節共同發起人Sean Scanlan表示,當初之所以會成立EXPO EXTRA,一開始基於對創作的喜愛,當他漸漸了解拍攝電影的整個過程後,發現其實拍電影和他的採訪工作,有相當大雷同之處,既然能作文章當然也就能拍電影!不同的是,個人只能獨資小成本的創作,於是開始慢慢摸索DV、電腦等設備,演員方面則由友情贊助演出,選擇低成本的創作方式。時至今日,當拍攝手法日漸熟悉,更有餘力推波助瀾,希望更多人加入紀錄下台灣的點點滴滴…

2002年是城市遊牧電影節發光發熱的第一年,EXPO EXTRA選出自己拍攝的得意佳作並邀集朋友同好的作品一同展出,當時規模之小,參展的影片只有十幾部;第二年,參展影片有24部;今年,已經多達40部片了!每次放映完影片,都會由該片導演發表演說,並與觀眾溝通對話,使影展更具人性化並展現真實性。

短片省錢費腦 發揮空間更大

因為拍攝工具的方便可攜帶性,造就許多紀錄短片的誕生,城市遊牧電影節參展的影片也多以短片為主,片長多為2~15分鐘,少數是劇情長片、動畫影片,包括外籍製作的電影、多位台灣當地與台灣國際居民所製作的電影。Sean Scanlan說,雖然短片只有短短幾分鐘,但是透過創意雕塑、電腦軟體剪輯過後,亦能呈現出不只是紀錄片式的各種面貌。雖然不像傳統電影,片長所以可以呈現的東西也多,甚至允許一小片刻是靜止的。相反的,短片時間短,完全不能浪費一點點時間,如何在短短幾分鐘內結合多項元素、導出目標,起承轉合流暢到底,呈現出完美創作更是一大挑戰!而瞬間引爆的震撼力通常也讓觀看者驚呼連連!

雖然任何拍攝都會有其難度,但與傳統電影相較,數位短片仍是較平民化的創作,至少在經費上無庸置疑的,人人都負擔得起!以今年參展的影片來說,不乏台灣學生的創作,另外,由導演謝光誠編導的「夏日酷暑的輓歌」(Song for Killing Summer),長達七分鐘的實驗短片,從頭至尾幕前演員只有一隻垂死掙扎的蚊子,加上幕後一名女聲演員、一名混音後製導演、一台MiniDV,透過創意便建構出在酷暑夏日裡,兩個生命掙扎對照的故事…

數位電影創作 全民新運動

電影不僅是大眾化消費,現今更成為大眾化創作,簡易的拍攝工具、剪輯技術讓從事數位電影創作者的活動頻繁熱絡了起來,而觀眾對於數位電影的接受度也逐漸提高,從今年第六屆台北電影節城市影展(數位電影)票房大破5百萬,又比去年成長了近50%中可見一斑,但是全民創作的呼聲再高仍是不免令人質疑拍電影有這麼容易嗎?!

這次城市游牧電影節中,參展的導演TC Lin以他自己的例子為證。TC Lin畢業於紐約電影學院,本著對電影的熱情卻沒有拍攝傳統電影的經費,於是轉往低成本的數位電影領域,他表示,從構思、拍攝、後製,到完成一部片子,肯定會遭遇很多挫折,作出來的成品亦不滿意,構思想法人人都會有,但是想像中的樣子永遠比拍出來的好看,但是慢慢摸索改進就好,去拍就對了…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也像一個不甚積極的導演,但是聽著他說這些話的同時,我腦海中也浮現他這次參展的片子「Clay Soldiers」,一部頗叫好的動作劇情片。

更簡單的想法,你有數位相機嗎?你喜歡自拍嗎?或者你會帶著數位相機走走停停、隨意按快門?如果是恭喜你,你有成為新生代導演的特質,只是你需要一台數位攝影機加上確實行動,明年你也可以到城市游牧電影節參展;如果你經濟能力許可,你還可以像拉斯馮提爾,用100台DV拍攝另一部「在黑暗中漫舞」…

【2004/05/04 數位時尚@live雜誌2004年5月號】
fr.: http://udn.com/NEWS/INFOTECH/NEWSSTAND/1993912.shtml

iTunes介面取得專利

CNET新聞專區:綜合外電  12/05/2004

蘋果獲得iTunes音樂播放軟體介面的專利,進一步強調了公司多媒體業務日益提升的重要意義。

5月4日,美國專利與商標辦公室授予專利給蘋果多媒體軟體介面和一些其他功能。

蘋果公司曾經向微軟提出告訴,認為微軟的Windows和蘋果的麥金塔採用了相同的設計理念,侵犯了蘋果公司的版權,不過後來蘋果官司敗訴,此後,蘋果便更加重視申請對公司技術和硬體設計的專利權保護。三月初,公司就其iPod數位音樂播放器介面申請專利。

蘋果發言人表示不會對專利或獲得專利的軟體發表評論。

雖然過去幾年來,軟體專利權申請越來越普遍,但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將採取蘋果的策略。如RealNetworks發言人就表示公司不會就其媒體播 放器軟體介面申請專利。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89461,00.htm

路透社採用RSS網頁聯合供稿技術

CNET新聞專區:Stefanie Olsen  12/05/2004

路透新聞網(Reuters.com)已採納RSS技術,以便把路透新聞標題供應給其他全球資訊網網站。此舉象徵對RSS規格的一大支持。

上周四(5月6日),供應新聞和財經資訊的路透公司已開始使用RSS技術。RSS的英文全稱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聯合供稿系統),是一種用來在聚集和提供網頁內容的格式,以可延伸標示語言(XML)為基礎。

RSS技術讓網站和網誌(Web loggers或bloggers)免費接收路透新聞網傳來的新聞標題,附加一行新聞內容的描述。新聞取材涵蓋政治新聞、國際新聞、娛樂新聞和體育新聞等。

同時,路透公司也首度透過RSS技術提供新聞錄影實況。

Reuters.com全球事業副總裁Steven Schwartz說:「隨著網誌持續成長,人們想要的內容閱讀方式已經改變。我們希望隨之調整,讓使用者以他們想要的方式存取新聞。」

路透公司也將減少讓雅虎(Yahoo)等第三方公司在網路上刊登路透財經新聞的授權。自6月1日起,路透會限制在結盟網站上登出的路透新聞篇幅,不再允許全文刊出,以便把完整的財經資訊服務保留給付費訂閱的企業客戶。

同時,路透正大力宣傳自家網站提供的一般新聞與影像新聞。去年,該公司大肆宣傳自家網站以消費者為導向的新聞服務,期能為路透網站和路透電視台引進更多的廣告收入。透過RSS系統供稿,可能是為了衝高Reuters.com的到訪人次。

除了路透之外,愈來愈多的出版公司擁抱RSS技術。財經資訊出版商Smartmoney.com和好萊塢綜藝網Variety.com最近開始向第三方提供RSS資訊。網頁出版商必須註明新聞來源,且不得登出報導的全文。

近幾個月來,雅虎也開始讓網站訪客建置個人化的網頁,接收以RSS技術聚集的新聞。

本周一(10日), Google翻新網頁出版工具「Blogger」,附帶簡易的功能,以吸引更廣大的閱聽者。Google支持一種與RSS互相較勁的聯合供稿技術,稱為「Atom」。RSS的支持者則包括蘋果電腦公司和News.com發行者CNET Networks。(唐慧文)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089463,00.htm

MCI:網路電話是未來

CNET新聞專區:Marguerite Reardon  12/05/2004

重新改造後的MCI希望藉由網路電話及數位新技術讓公司走出破產陰影。

MCI從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破產案中復出後三週,MCI執行長兼總裁Michael Capellas週二表示在賭城展開的NetWorld+Interop貿易展裡,於大會堂上與工程師和廠商見面。自從破產重整之後,Capellas第一次公開演講,演講內容焦點放在MCI的未來,對於財務的損失則隻字未提。(週一,前身為WorldCom的這家長途電話公司財報出爐,第一季虧損3.88億美金,擬裁員7500人。)
Capellas對大家表示,IP(網際網路協定)正在整合,而擁有380億美金數據導向(data-oriented)網路的MCI,有絕佳的市場位置趕搭這波創新浪潮,未來語音流量(voice traffic)將與數據流量採用相同的網路。Capellas表示,語音電話和影像不需要再採用分離的網路,因為這已經成為IP網路上的應用了。

遊戲規則正在改變,他表示,「語音、數據、音樂都已經數位化,人們都希望能夠存取這些內容。但這些在網路上全都只是封包(packets)。在IP網路上,所有的封包都一樣。」

Capellas表示,走向IP的動力來自於大家都希望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進行通訊。行動(mobility)正在普及,但這不只與無線技術有關,他表示。反而,大家所想要的是要能夠從各種不同的設備上來存取內容和應用。

在MCI策略裡,其中有一項就是擴充公司的網路,目前已經遍及六大洲140國。週一,MCI宣佈,已在中國及印度擴展了MPLS(多重通訊協定標籤交換,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網路。

同時MCI也正加緊合作聯盟。週二在專題演講開始之前,MCI宣佈與微軟合作,進行VoIP(Voice over IP,網際網路協定電話,簡稱網路電話)技術與協作工具的開發及整合。

「我們知道幾乎每個人都用Windows。」Capellas在演講中表示,「我們希望提供大家簡單好用的協作工具,因此和微軟合作很有意義。」

Capellas重申,MCI將在明年底以前,把所有的流量──包括傳統的語音流量,放到單一、整合的IP網路上。而針對MCI是否有意將VoIP事業從現有電話服務中獨立出來的問題,Capellas表示:「是的,我們會。但過去幾年來我得到一個教訓:在技術的轉變過程當中,如果你不願讓自己的事業自相殘殺,別人就會幫你做。」(郭和杰)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comms/0,2000062978,20089466,00.htm

微軟變卦 SP2不能在盜版上執行

CNET新聞專區:Winston Chai  12/05/2004

微軟資深主管日前曾表示下一版Windows XP更新程式將可在盜版的作業系統上執行,但現在已經確定不可行。

微軟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SP2)預計今年夏天上市,號稱加入許多重大的安全改善,同時也被產業觀察家視為是該公司信賴運算的里程碑。SP2中包括強化版的Windows Firewall、內建可檔下pop-up廣告的軟體,同時還有整合的介面可一次搞定並管理所有的安全設定。

微軟產品經理Barry Goffe日前在與記者的專訪中曾明確表示,SP2不論在正版或盜版的Windows作業系統版本上都可執行,這跟微軟過去的作法有重大的差異,之前SP1無法在盜版上執行,微軟向來也痛斥盜版軟體會傷害整個IT產業。

Goffe當時表示,若把盜版軟體排除在外,則會讓病毒與蠕蟲帶來更大的破壞力,到頭來還是會讓正版Windows用戶權益受損。

不過微軟隨後就發表聲明,表示該公司對於盜版政策未變,SP2也不例外。

「媒體報導Windows XP SP2將可安裝在盜版XP上,這是完全錯誤的,」微軟亞太區Windows資深產品經理Dominic Carr表示。

「在安裝之前,SP2會先檢查產品序號(PID)是否屬於已知的盜版PID,若某一組序號被發現無效,SP2就不會進行安裝。」Carr向記者表示。(陳奭璁)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089468,00.htm

Tuesday, May 11, 2004

2003年網路內容消費金額上揚

CNET新聞專區:綜合外電  11/05/2004

美國線上出版協會(Online Publishers Association)和comScore Network在星期一指出,美國消費者的線上消費總額從2002年到2003年,成長了19%,達到15億6000萬美元的規模。

線上消費的成長,主要是來自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個人∕婚友聯誼(personals/dating)和商業∕投資(business/investment)兩大類。其中個人∕婚友聯誼類,從2002年的3億210萬美元成長到4億4950萬美元,而商業∕投資類,則從2億9200萬美元成長到3億3400萬美元。

排名第三大的娛樂∕生活類,則從2億2750萬美元,下滑到2億1400萬美元。此項調查的贊助者,則懷疑娛樂∕生活類出現下滑的原因,和目前的資料收集方式有關,因為在這項調查當中,並沒有包含iTune線上音樂商店這種非瀏覽器式的網路應用。

線上出版協會的會長Michael Zimbalist表示,「應用程式的付費內容,在去年出現大幅成長,同時也將成為未來的主要趨勢。」

Zimbalist指出,線上出版協會正在試用新的資料收集方式,以便反應這個趨勢的成長。其中成長最快的部分還是個人服務的部分,成長兩倍達到9110萬美元,排名第二的則是運動類,將近成長兩倍,達到3820萬美元。

訂閱式服務佔了2003年線上消費的89%,月費式服務的消費也超過年費式服務,成為主要的營收模式。平均的年費式消費,從2001年的49.69美元,下滑到2003年的48.65美元。同時期的月費式服務,則從8.46美元成長到11.02美元。

包括遊戲、卡片、一般新聞等單次購買的消費,則佔了2003年消費總額的11%。年平均單次消費,從2001年的17.89美元,成長到21.67美元。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089441,00.htm

Monday, May 10, 2004

BPM平臺解決方案

記者 / iThome採購情報 2004-05-10

BPM是SOA架構中串連服務的神經系統,雖然WorkFlow產品有向BPM靠攏的趨勢,但兩者的強項及重要性有所差別,企業可依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未來BPM的發展趨勢是強化BAM的功能,滿足管理者剖析流程執行效能的需求,達到流程最佳化的目的。

BPM是什麼?從傳統紙本的傳遞到電子化的工作流程,都是BPM的應用,也就是說BPM是一個概念而不是產品。在SOA的架構中,BPM是串連服務的重要神經系統,在資訊產業叫響SOA這個專有名詞的同時,BPM的解決方案也隨之開始受到重視。

Gartner認為企業藉由BPM而履行最佳實作的商業流程,將為企業帶來好處,可減少錯誤並縮短資訊傳遞的時間,促進人力資源最佳化。本次專題介紹Microsoft、BEA及IBM的BPM解決方案,以協助企業了解BPM的基本功能及最新趨勢。

WorkFlow產品高唱BPM,但兩者仍有差別
WorkFlow產品過去強調無紙化的表單傳送機制,後來企業發現若未能與既有系統整合,不過是另一個資訊孤島。因此WorkFlow廠商轉而強化系統的整合能力,強調是可與既有系統接軌的BPM產品;過去以表單為主體,目前也改採流程為主軸的架構。傳統的WorkFlow以表單為出發點,而今以流程為主體。

雖然WorkFlow逐漸向BPM靠攏,但仔細分析兩者仍有差別,根據國外分析機構的說法,BPM應包括人機互動的介面、EAI及B2B的能力。WorkFlow產品擅長人力工作流程,其提供的人機互動介面設計功能,相形之下往往較BPM平臺產品更豐富,此外,因為WorkFlow產品以表單工作流程出身,所以內建表單的串簽、會簽及加簽等流程設定及流程追蹤功能,而BPM平臺產品此類功能則大多需要客製化。

以EAI及B2B起家的BPM平臺產品,提供管理者流程監控及管理的功能,但由於以應用程式整合為出發點,與WorkFlow關注表單簽核進度的精神不同,所以未針對一般使用者設計流程追蹤功能。不過所有與流程有關的資料都儲存於資料庫,簽核或流程追蹤功能,都可藉由客製化滿足企業的需求。

BPM平臺產品的強項在於企業應用程式整合方面,使用配接器(Adapter)架構,而非透過寫程式或存取資料庫的方式,避免經由「非官方」管道溝通可能引發的風險,造成難以除錯及維護的問題。不過,配接器的技術複雜,除了程式開發的能力,還需深入了解應用系統的架構及商業邏輯,所以需要額外付費向第三方合作夥伴購買。

為了串連客戶及合作夥伴等B2B的應用,BPM平臺產品遵循RosettaNet、HL7及FIX等業界訊息交換協定。流程之間的互通,則依OASIS制定的BPEL標準保障流程的互通性,WorkFlow產品若要升級至BPM的層次,最需強化的是本身遵循標準的架構。

簡易性影響企業的接受度
從系統安裝的角度來分析,BEA的WebLogic超乎預期比微軟的BizTalk Server還要容易。BizTalk Server 2004因為要更新許多元件才能安裝成功,但是由於這些元件非BizTalk Server產品相關的套件,是由微軟不同團隊負責,微軟因為安全考量,必須要求使用者自行下載安裝,因而影響使用者的安裝經驗。IBM 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因為包含許多產品,雖然完整卻也顯得複雜,光要釐清各項產品對應的BPM功能,就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

微軟從BizTalk管理介面、Visual Studio .NET到InfoPath都是全中文化的介面;BEA WebLogic的開發介面雖未中文化,但WebLogic 8.1 SP2的Portal管理介面已中文化;IBM的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雖未中文化,但支援中文輸入。IBM認為WebSphere未中文化,是因為技術名詞以中文命名,反而讓使用者更難以理解,尤其臺灣與大陸對技術名詞的翻譯差距頗大,中文化反而增加閱讀的困難。一般認為開發環境為少數專業開發人員使用的介面,中文化與否的重要性不高;但商務使用者接觸的介面,是否中文化則可能影響使用者的接受程度。

BPM產品一定會搭配資料庫,因為系統必須記錄流程執行的進度及狀態,並作為日後分析的依據。當發生伺服器當機或停機重開的情況,資料庫可確保流程資訊不會有遺漏的風險。BizTalk Server 2004仍需限制搭配SQL Server;WebLogic Integration 8.1則支援Oracle、SQL Server、DB2及Sybase等主流資料庫;IBM 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包含多項產品,一般而言可搭配JDBC支援的資料庫。

各家的強項
BizTalk Server若搭配InfoPath,其人機介面的設計就相當方便簡單,然而由於InfoPath目前沒有推出免費的閱讀版本,所以即使只是利用InfoPath讀取表單,沒有開發表單的需求也要收取授權費,因此難免影響企業使用InfoPath搭配BizTalk Server組成BPM解決方案的意願。此外, BizTalk Server 2004需限制於Windows作業系統及SQL Server資料庫,將限制企業的選擇性。

不過BizTalk Server 2004較前兩版的產品,已有很大的變革,除了以XML為基礎的架構,更與Visual Studio .NET結合,提供視覺化的開發介面。並修改過去以Queue排隊處理流程的機制,改以「出版與訂閱」的機制,大幅提高流程處理的效率。

BEA WebLogic Integration 8.1 SP2提供中文化的Web管理介面,除了可使用配接器串連應用程式外,BEA在J2EE平臺之上,建立控制項(Controller)的架構,控制項將資料庫、應用系統、Web Services等所有的東西都轉換成服務,成為可重複使用的資源。

IBM提供的BPM解決方案包括建置階段的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 Modeler and Monitor解決方案,及執行階段的WebSphere Business Integration Server。Modeler及Monitor工具負責流程的設計、模擬、監控及警示;Server則提供各種系統整合的解決方案。企業可依需求,逐步建構自身的BPM解決方案。

BAM功能是未來的趨勢
當各自獨立的應用系統,可透過BPM橫向串連成為組裝式的應用,不但更具調整的靈活性,也增加元件的再利用率。經由持續的流程改善,將可提高企業流程處理的效能。然而流程的改善,必須有調校效能的依據,便需要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應用程式效能管理)類似的功能,提供點對點效能監控、定義SLA(Services Level Agreement,服務等級協定)並分析效能瓶頸產生報表,稱為BAM(Business Activity Management;商業活動管理)。BAM將是未來各家BPM解決方案所要強化的重點。

BPM的重要性遠高於WorkFlow,人力工作流程停機幾天,雖會造成員工的不便,但對企業營運的影響不大;然而BPM執行的是企業關鍵任務系統的流程,及與合作夥伴、客戶串連的重要管道,若發生停機狀況,對企業影響頗大。所以BPM解決方案備援及負載平衡機制絕對較WorkFlow嚴謹,企業對穩定性的要求也相對較高。

雖然BPM解決方案也可處理人力工作流程的事務性表單,不過,仍需自行客製化表單的簽核及追蹤功能。目前BPM廠商多建議企業使用WorkFlow產品建置人力工作流程,省去客製化的麻煩,再與BPM解決接軌,執行EAI及B2B流程的串連,經由持續性的監控與改善,達到流程最佳化的目的。

BPEL4WS、BPEL、BPMN與WS-BPEL演進史
BPEL4WS融合IBM的WSFL及微軟的XLANG,由BEA、IBM與微軟共同制定,送交OASIS成為BPEL標準。

BPMI.org訂定的BPML,其中BPMN是希望統一流程的標誌,也提交OASIS,最後融合BPEL與BPML成為WS-BPEL。WS-BPEL 應該是最具冠軍相的BPM標準,也是各家正積極支援的標準。 BEA與IBM則建議OASIS將BPELJ加入是WS-BPEL,使BPEL中可定義執行Java程式,讓提供以Java為基礎的BPM解決方案,可獲得更好的支援。文⊙李延華

fr.: http://shoppingguide.ithome.com.tw/special/special2004-05-10-001.html

IBM推出Web-based辦公室軟體

CNET新聞專區:Mike Ricciuti  10/05/2004

IBM週一要發表一款新軟體,將在桌上型的商業應用市場與微軟的Office競爭。

新的軟體是IBM工作場所策略(Workplace strategy)的最新成員,也是專為商業使用者推出的套裝軟體,內含e-mail、文書處理,試算表,以及資料庫等應用。微軟的Office套裝軟體只可以在Windows及蘋果的麥金塔(Macintosh)作業系統上執行,而IBM的軟體設計則可以透過網頁伺服器(Web server)進行存取,也就是說,不管是透過Windows、Macintosh,Linux,或者是Unix作業系統,甚至在手持式裝置上,都可以存取該軟體,根據消息人士指出。

IBM軟體事業部的高層主管Steve Mill將在紐約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這款新軟體。

IBM也已經取得其他軟體商的支援,如Siebel與PeopleSoft,透過IBM新的軟體也可以藉由網路化(web-based)方式存取其商用軟體。

IBM希望以兩個訴求點來吸引客戶:行動化和價格。和單純網路應用軟體不一樣的是,IBM新款軟體可以離線使用,因此筆記型電腦及手持式裝置的使用者可以快速的開啟應用軟體,離線時工作也不會中斷。而在使用者連線時,軟體就會與伺服器的應用進行同步化。

價格為每人每個月2美元的軟體使用費,再加上相關的伺服器軟體,例如WebSphere。IBM預計新軟體會為伺服器軟體帶來大量的營收。

微軟在桌上型辦公室軟體市場佔有率大約達九成。過去一年來,昇陽(Sun Microsystems)已經為企業與政府客戶推出了StarOffice與OpenOffice桌上型軟體。(郭和杰)

fr.: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089413,00.htm

2005年十大策略技術

Dan Farber著.唐慧文譯  2004/05/06

資訊長和其他資訊科技(IT)主管面臨各式各樣可能對競爭力和財務產生實質影響的技術,但哪些新的或既有的技術符合公司的目標,而且採用的時機已成熟,實難判斷。有鑑於此,Gartner選出2005年十大策略技術以供參考。

即時傳訊(Instant messaging)

Gartner預期,到2005年,不論是企業或消費者,60%的人際通訊會是當場即時傳出的。即時傳訊已席捲企業和各式的掌上型裝置。但Gartner研究部副總裁Carl Claunch說,安全顧慮、缺乏事後可追查的文件紀錄、服務品質有限、整合問題和欠缺對非文字媒體的支援,令企業對投資即時傳訊技術裹足不前。

「IM的安全性不足,因為基本的IM架構不是專為資料保全而設計,」Claunch說:「你不會想電子轉帳10億美元到巴貝多的某家銀行,然後用IM來確認這筆交易。」

然而,如今已有一些公司提供解決安全、稽查和整合問題的即時傳訊軟體。AOL、IBM、微軟、昇陽和雅虎已開始銷售企業版IM服務,包含資訊保全以及遵照政府指示存檔備查的功能。IBM正測試一種把電子郵件與IM功能整合為一的應用軟體,稱為NotesBuddy,可把IM交談內容存入電子郵件的收件信箱,且附檢索功能。

Claunch說,Gartner公司內部使用即時傳訊技術,已獲得正面的成果:電子郵件量減少四成,語音通話量更下降七成。

「一些IM提供安全性和資料存檔備查,但當你和企業外部人士通訊時,仍缺乏處理身分、認證和授權所需的工具,」Claunch說。

基於即時傳訊大受歡迎,企業為了讓員工開心同時提高生產力,必須制定即時傳訊的使用政策。未來,Claunch說,IM會進一步與應用程式整合,不再是孤立的線上對話、一關閉視窗就消失於無形。

無線區域網路(WLAN)的使用普及化

隨著Wi-Fi保護存取協定(WPA)贏得愈來愈多人的支持,與無線網路部署有關的安全顧慮已減輕。Claunch說,WPA會提供足夠的安全性,讓WLAN的應用更為普及,成為有線上網的一種替代方案。「人們一直保持謹慎,認為不值得冒險部署無線的區域網路(LAN),」但Claunch說:「WPA達到無線網路安全要求的門檻,久而久之,會讓只用有線網路的觀念愈來愈顯得可笑。」

WPA衍生自即將推出的IEEE 802.11i標準,兩種技術相容。802.11i標準(別稱WPA2)將把高階加密標準(AES)演算法納入,以提供比Wi-Fi安全性更周延的加密防護。通過WPA2認證的產品可望在今年稍後問世。

分類(Taxonomies)

Gartner預期,到2005年年底,如何建構分類技術以改善生產力,仍是讓使用者和軟體開發者頭痛的問題。分類法是一種把資訊按階層分門別類的方式。現代人時間和注意力有限,若能縮短找資料所需的時間,可能導致生產力與客戶滿意度提昇。例如,可用各式各樣的預設規則來過濾電子郵件的內容,以改良目前的文件搜尋。顧客查詢產品資訊時,若發現資料已用精心設計過的分類方式妥善標示,會留下更好的印象。

依照Claunch的說法,與消費者和企業內部員工接觸的應用軟體,其最大挑戰是確定分類法和用字不會讓搜尋資料的使用者覺得莫名其妙。人工和機器執行的分類結果,以及使用者搜尋資料所使用的術語之間,通常會存在一些不相連貫之處。

Gartner預期,到2005年年中,運用分類和剖析(profiling)法導覽內容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可望問世。諸如電子商務網站等企業資源蕪蔓龐雜,需要一套分類管理方式, Gartner建議調整公司內部使用或商業用的分類法,以人工分類和機器分類並存的方式進行。此外,企業必須編列預算,以建置有效分類系統所需之商業字彙、字典、專門術語和索引。

網路電話(IP Telephony)

網路電話,包括利用網際網路協定傳輸語音(VoIP)的技術,正一步步挨近主流用戶,但Gartner分析師預測,要到2006年才會躍為主流。「到2006年,大多數企業會充分完成部署網路電話基礎建設,並開始從諸多應用中獲得可觀的新增商業利益,」Claunch說。這些應用包括:以網路為基礎的會議、客服中心(call centers),以及整合式協做套餐(integrated collaboration suites)。

節省成本是採用網路電話系統的一大考量,而大多數企業正等著在汰換周期來臨時,換掉舊式的數位和類比式電話系統。ZDNet對400多位IT專業人員所做的意見調查結果發現,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屬的機構已把一大部分的語音和數據網路整合起來,以備未來改用網路電話系統。除了降低成本之外,受訪者說,採納網路電話的主要考量因素還包括:視訊會議(videoconferencing)和其他整合式協做的功能,以及生產力的提昇的益處。

軟體作為服務(Software treated as services)

到2006年年底,Gartner預測,以服務為導向的發展,會促使80%以上的軟體公司改變軟體建構、包裝和銷售的方式。Claunch說:「網路服務(Web services)提供一種把應用程式當全套服務來製作的方式。一旦用這個新模式來打造標準的商業應用程式,真正的威力就會發揮出來。網路服務可跨越各種應用程式重複使用,且能配合貴公司特殊的商業流程而調整,把你既有的投資加以延伸和利用。」

儘管網路服務仍有身分、認證和其他安全問題有待解決,主要業者已紛紛計劃朝服務導向的模式邁進。Gartner預期,到2005年,打破流程界線共享資訊的企業,會傾向選擇服務型介面(service interfaces),而不是資料介面(data interfaces)。但更廣泛的網路服務部署,則有賴通用描述查詢與整合(UDDI)標準其他資源定位器(resource locaters)的進一步改良。

即時企業基礎建設(RTE infrastructure)

今天的運算環境不是為了讓IT投資發揮最大功用和效率而打造的。Claunch說,當今的應用程式服務各自建築在專屬的基礎建設上,各有各的功用,有如一座座孤島,無法在分散式的環境下輕易分享資源。而且,伺服器、儲存設備和網路的利用率偏低。若缺乏適當的技術和應用程式設計,難以調節、提供和分享伺服器的資源,以滿足各種程度的服務需求。「今年我們的資訊長意見調查結果顯示,被[受訪者]選為頭號的問題,就是有必要發展和管理更有效率的IT基礎建設,」Claunch說:「我們希望移植到即時基礎建設,更全面監控所有的資源,作為所有工作負荷需求的統籌供應來源。」

Claunch說,要提昇資源利用率、改善反應的敏捷度並降低總擁有成本,必須把建構運算服務的基本元素虛擬化(virtualized)、自動化(automated),而且要能夠在更高的抽象(abstraction)層級控制這些元素。加強基礎建設的彈性和即時性,有助於存取即時資訊,進而改善決策過程。Gartner預料,訂有政策以管理分散式環境的即時基礎建設,要到2005年以後才會演變成主流技術。

公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

公用運算也與即時基礎建設和IT資源共享相關。Claunch指出,公用運算是把風險從自家IT部門轉移給供應者的IT服務供應模式。Claunch說:「這是一種更有彈性、而且可以預知的模式。使用者不必自行挑選、擁有和管理IT設備,就可向公用運算提供者購得系統運作的成果。」

通常,公用運算的訂價模式是根據使用量而定,採取「用多少付多少」的授權付費模式,讓企業既滿足巔峰用量所需,也不必付出巨額的資本投資。今天,各種代管服務(hosting services)都提供某種形式的公用運算計費方案,透過瀏覽器、網路服務、專屬介面或用戶端程式供用戶存取,Claunch說。Gartner預估,到2007年,採用公用運算模式的企業將從今天的15%提高到30%。

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

網格運算又比即時基礎建設和公用運算邁前好幾步。網格運算是一種概念、一種術語,也是各大企業和新創公司業已採納的一種重要的前瞻性計畫。但Claunch警告,有些公司宣傳的網格運算也許誇大不實。

網格運算脫胎自科技運算應用程式,那些程式需要大量的運算效能,以解決諸如生命科學研究和氣象模擬等問題。網格環境把應用程式分解成眾多的部分,可分別在獨立的電腦上同時執行,不必集中成單一的叢集(cluster)。企業現在正探尋以網格運算模式,來執行商業應用和公用運算。

Gartner預期,網格運算對營利企業的主要用途,會是用來處理計算密集的工作負荷,例如複雜的商業和財務分析,但那會是2006年底的事情。Gartner認為,公用運算服務要到2008年,才可能採用網格模式。Claunch指出,網格運算的技術標準仍在演變之中,而平行處理的定製應用程式也需要時間改良。

網路安全功能整合

Gartner預期,到2006年,60%的防火牆和入侵偵測功能會透過網路安全平台提供。屆時,主要安全軟體供應商都會打造出整合式的安全功能套餐,具有統一管理的機制,解決企業各個面向的資料保全問題。

此外,Gartner預期,內容掃描和防堵垃圾郵件的功能,仍會獨立於整合型安全平台之外,但會有兩項新的產品類別應運而生:供管理安全服務之用的高階連線加速裝置(wire-speed devices),以及小規模環境適用的較低階裝置。

射頻識別標籤(RFID tags)

Gartner認為,到2012年,射頻識別(RFID)和類似的無線晶片會有所變化,從供應鏈管理技術演變成能夠帶給消費者附加價值的應用,例如找尋物件所在位置和狀況回報等。可預期的是,RFID標籤的成本會降到部署此技術變得理所當然的地步。

使用RFID,可追蹤產品的生命周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過往資料紀錄,也能提昇市場效率。感應器可能嵌入不耐久存的產品裝運設施,以便在貨物從倉庫運往商店上架的途中,監看溫度、震動、腐壞和其他因素。

fr.: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089316,00.htm